2025
三月
26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十九集:教难的原因与过程(三)道米先知迫害教友
听众朋友你好,首先我要把上个星期朝圣之途节目的内容给您做一个概要的介绍。
公元81年,道米先登基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,到公元96年,他死于非命为止的这段时间内,他为了铲除异己、摧毁反对他的势力,先从贵族阶级开刀,并把直接或间接与反叛有关的人物,一律处死或充军异乡,然后箭头就转向了犹太教徒和基督徒。我们来看一看,道米先如何迫害基督徒。欢迎您的收听。
自从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,毁灭圣殿以后,过去犹太教徒向圣殿缴纳的捐税,罗马政府照旧征收,名义上是扩充“朱彼特神”的祭祀费用,实际上都入了国库。惠斯巴西安和提都父子先后执政期间,征收捐税的办法还相当的宽大,等到道米先登基以后,便改采最严峻的办法,而且还把征税的对象予以扩大,除了真正的犹太教徒外,凡是信奉一种教的,都应当纳税,这样一来,基督徒也都应该负担这项捐税了。为什么将基督徒和犹太教并为一类了?政府是否故意引诱基督徒提出抗议,而让他们自己暴露身份,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?除了这种宗教性理由外,罗马政府也是想要增加国库的收入,才扩大了增税的对象。总括来说,道米先的迫害圣教会,基本上是含有政治作用的。他曾经听人说起,基督将会旧地重临,统治世界,所以内心不免惴惴不安,担忧自己的皇位终将不保。他发动的迫害,先从贵族中的基督徒开始,亚基吕总督牺牲了!自己的堂兄弟克勒孟也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判处死刑,克勒孟的妻子道米提拉也被放逐到荒岛上。多疑的他为了要斩草除根,更不惜派人到巴勒斯坦搜捕犹太国王的旧裔,圣犹达宗徒,原是耶稣的近亲,所以他的子孙就遭到逮捕,送往罗马受审。
迫害越演越烈,后来竟发展成为全面性的迫害。道米先在位的最后几年,也就是公元92到96年,迫害达到了高潮。公元96年,格肋孟教宗致书给格林多教会的书信中,曾提到罗马教会团体遭受了严重的灾祸和打击,这次迫害的残酷,和尼禄的时代不相上下。例如,圣若望宗徒受到“鼎镬”的酷刑,被投入沸油之中,就是那段时期的事。这次的迫害,更遍及全国,不只以罗马一个地方为限,圣若望放逐巴特摩斯岛时,对殉道烈士遭遇的苦难,记忆犹新,所以当他执笔撰写默示录时,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这场大屠杀感到无比的悲哀。
在第一世纪末叶,圣教会完全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,但是天主的事业,是经得起任何打击的,打击越强烈,教会的基础越巩固,在忧患交加、困难重重的环境中,教会一天比一天壮大,踏在自己鲜血的道上迈步前进,而固守信仰的圣教烈士,不肯崇拜邪神,与罗马政权发生摩擦,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事。圣若望在默示录第十三章15节上指出:“不钦崇野兽和它图像的人,都被杀死!”还有默示录第17章第2、第6、以及第18章24节的话:“以污秽的酒灌醉了世界,将它的长袍浸泡在信友的鲜血中。”这是前后30年间,罗马与圣教会的对立,日趋明显,大规模的屠杀,已是剑拔弩张,迫在眉睫了。而一般人民对教友们盲目的仇视,完全是因为不明了圣教会的真实性质,便杜撰了种种幼稚无稽的诬词,诽谤教会。圣教会越发达,盲目的仇恨越强烈,这种毫无根据的诽谤,往往酿成流血惨剧,很多信友便这样受到无谓的牺牲了!
为什么一般无知民众会仇视信友呢!这其中的原因很是复杂,我们综合成5个项目来做说明。(1)教友们的生活方式太严肃,普通人自愧不如,便因忌妒而生仇。(2)教友们反对当时流行的放荡生活,不肯与一般的人同流合污。(3)为了避免官厅的查缉,教友们往往秘密的举行集会,有时候也在晚上集会,在外教人目光中,这些集会多少含有神秘的色彩。(4)教友大部份属于平民阶级,也就是一般贵族们认为没有出息的人。(5)迫害运动扩大后,大家竞相要挟告发,同时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里,以残杀和酷刑来满足自己仇视的心理。此外,由于一般人对基督圣教的礼仪认识不够,因而产生了很多的误会,例如举行圣体礼仪时,被人误会是吃人肉喝人血的野蛮行为。这一类荒唐无稽的误会,在第二世纪最为流行,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,在公元150年左右,有一个才识平庸,徒有虚名的修辞学家名叫傅龙冬,他竟妄称基督徒把一个幼童和在面粉里面,叫一个新教友用刀刺破他的心,并喝他的血,再由参加集会的人将幼童的四肢分解。像这样幼稚的故事,一望而知,完全出于虚构,居然会有人有声有色的加以叙述,可见,当时人们对圣教会的真正性质,显然一无所知。
另一类危险性比较轻微的讥讽,是歪曲圣教会的内容,把教会的教义描写成荒诞不经,例如,当时人们传说,基督徒崇拜的是一个有驴子的头却有人的身体的神。公元1857年巴拉坦曾发掘出一幅壁画,那幅画是用小刀雕刻在墙上的,画着一只驴子被钉在十字架上,这幅壁画现在保存在罗马基却博物馆,旁边有一行小字写的是:这是亚力撒玛所崇拜的神!由此可见,无知的人用多么幼稚可笑的方式诋毁圣教会。此外,一般人的心里,遇到有灾祸发生,就会想办法找出一个人来,把全部责任都卸在他身上,方才肯平息心头的怒气,这种策略,暴君尼禄知道得最清楚,所以在罗马大火后,便很巧妙的把全部罪责一古脑儿的推在基督徒身上,自己既可置身事外,又可以平息民怨。在外教气氛非常浓厚的罗马社会,一般人的思想带着强烈的迷信色彩,再加上巫术盛行,遇到了任何不幸的灾难,便想入非非,归咎于某种超自然的邪魔势力。他们认为,基督徒常在深夜举行宗教仪式,而通常巫师作法也都在夜间,所以这些基督徒一定在施展某种秘密的巫法,降灾祸给一般人民。戴尔都良曾感叹的说,在台伯河泛滥成灾的时候、在尼罗河干旱的时候,无论有地震、灾荒、战争、瘟疫,一切天灾人祸都应由基督负责,百姓们就会大声高呼:“把基督徒带去喂狮子!杀掉基督徒!”最后,物质利益的冲突,也是引起若干商人仇视基督徒的一项因素。因为圣教会的教义,普遍传入民间以后,售卖迷信的宗教器物,以及售卖祭祀用的商人,营业一落千丈,而制造这些迷信偶像等宗教器物的,则面临了失业的危机,他们便与基督的圣教会势不两立,一心予以破坏。此外,私人的忌妒争吵、挟嫌报复的也往往是大规模迫害成为重大教难的导火线。
图拉真在位时的情形
关于迫害圣教会的因素是很复杂的,有很多情形,盲目的或由私人发动的仇教行为,往往是由神庙管理人、巫师或是外教司祭的挑拨教唆而引起。群众的情感是很容易被激动的,于是就一呼百应,便发生聚众捣毁信友举行宗教仪式的处所、以及信友的公墓等暴动行为,事态一旦扩大,人们便把信友扭送衙门,控告信友不信国教,要求官厅支持群众的行动,依法惩罚处理。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,就发生了迫害教会的合法性问题,当然群众情感一旦冲动起来,绝不会考虑自己的行动是否合法,而且根本将法律问题搁在一旁了。我们要问,事情一闹到官里,政府人员对这些个不法的暴动,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呢?关于这一点,罗马官吏的态度一般来说,很值得我们的称赞的,因为他们有守法的优良习惯,往往设法弹压暴动,维持最低程度的法律立场,例如图拉真皇帝时的毕利纳,就是一位在迫害圣教会的教难中,奉公守法,主持公道的开明官吏。毕利纳在公元112年任总督的任内,上书给图拉真皇帝,详细的报告了基督圣教发展的情况,请求皇帝决定处理的办法,图拉真也就根据毕利纳的奏章,制定了对待基督徒的政策,这是基督徒在罗马帝国的法律地位,第一次正式获得确定。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三点。第一点,政府当局不必主动地查缉谁是基督徒。第二点,如果基督徒被人检举,经过侦讯属实的话,就应依法处罚。第三点,如果被检举者否认自己是基督徒,并且崇拜罗马的神类,就应立刻销案加以释放。毕利纳的奏章和图拉真皇帝的诏书,是很重要的历史文献。这两个文件,告诉了我们,耶稣死后八十年左右,福音在罗马帝国发展的具体情况,同时也解释了安东尼王朝对基督所采的态度。我们根据这些文件可以知道,安东尼王朝的四位皇帝,素以仁慈爱民著称,为什么竟纵容下属屠杀教友呢?
图拉真是罗马帝国可数的贤君之一,他对百姓相当的宽仁。他曾说过,与其无罪的人受不白之冤,宁可使有罪的人逍遥法外。而毕利纳呢,也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良臣,宅心仁厚,对待奴隶常慈爱,在他的信函当中,我们看到他多么关心奴隶的生活,自动解放他们,看到奴隶患应而心生不安、看到奴隶天逝而心生悲哀。公元112年,毕利纳以皇帝特使的名义,治理本都和俾斯尼亚两省。毕利纳办起公事来,一丝不苟,非常有责任心,遇到了棘手的问题,就即刻向皇帝请示,而当时基督徒的地位确实是很微妙的,究竟如何处理?毕利纳自个儿不敢擅作主张,于是就上书皇帝。在当时,小亚细亚地区,圣教会很发达,许多教会团体,还可能是圣保禄宗徒自己亲手建立的,圣教会也给当地的社会生活,带来了澈底的改革,人们不再到神庙去祭神,也不再信奉罗马的国教,售卖祭品的商人,营业大受影响,若干基督徒被告下狱,解送到皇帝的特使毕利纳的地方来。
各位听众朋友,那么这个时候毕丽纳是如何的处理这些人、这些事情呢?那关于这些我们在下个星期的节目当中再给您做报道,今天我们的节目时间已经接近尾声了,那我在这儿先跟您说再见,祝福你愉快,愿天主的恩宠永远伴随您。
